鄒族文化特質
1.精細的鞣皮技術: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人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
皮作衣服。
先刮除皮上的肉,曬乾、再放在臼裡,以杵打軟,或放在粗大圓木上
由兩人拉扯,如此重覆多次,直到獸皮柔軟為止。鄒人的皮衣、帽並
不保留獵物的手,而排灣族的部份皮衣則保留了山羊的毛。
2. 嚴密的家族制度:
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人較
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3.簡單、大方的衣飾:
除了男子的獸皮衣飾以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
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
為主要裝扮。
4. 失傳的製陶技術:
日本人鳥居龍藏在西元一九○七年調查鄒族時,只有兩人會製作陶器,目前已無人知曉製陶的技
術。
祭典生活現況
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分別敘述如下:
1.凱旋祭 (或稱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
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
廣場前舉行。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
一是出草歸來。
二是重建會所。
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擇期舉行。
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
曲劃下休止符。
2.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
左右。
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
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
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
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 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
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
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3. 小米播種祭 (Miapo):
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
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4.子安貝祭 (Miyatjgu):
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
復。
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資料來源http://www.mtvs.tcc.edu.tw/source/source-2-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