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起源傳說依居住地域而有不同的說法,當時尚無文字,都由長輩口傳:
東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發生時,僅存於大霸尖山(papak-waka,或oppeh-naboon)之夫妻為始祖,其子孫到大湖、苗栗後再向南庄,到目前居住之地。
中部的賽夏族傳說:與東北部一樣是從大霸尖山的洪水傳說開始,他們南下到達tamari或tamei(據說是阿里山附近),再沿著海邊到達竹南、後龍一帶居住,按著再往山裡走,竹北、北埔部曾經居住過,目前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縣竹東五峰鄉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大東溪一帶,夾雜於泰雅族和客家人之間,深受漢人和泰雅族習俗影響。
西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傳說的地點為附近的加裡山(rainainura或pencon)後移至沿海的後龍附近,居住甚久以後逐漸往山腳地帶移住。
賽夏族早期也是事游耕、山地燒墾及山區狩獵。後來受到周圍強勢民族的壓迫,土地利用範圍逐漸狹窄,而轉變為定耕農業和林業的型態。面對強勢的外在文化,老一輩的賽夏人對於傳統祭典就更加珍惜,排除了許多外力使賽夏族的祭典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台灣少數能保有祭典原味的族群。
賽夏族屬於父系社會,以地域和圖騰氏族為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三五同姓(同圖騰)家族聚居為一聚落。聚落又聯合成一個村落,村落中同姓家族則組成各姓之氏族祭團,是各姓耕地漁區的互助單位。在聯合成一個部落聯盟,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南賽夏或北賽夏。
賽夏族傳統衣服只有無袖上衣、腰裙、披肩三大類,上衣是由兩片布縫綴而成,幾乎是人類最原始的衣服款式,它有長及下腹與短及胸部兩種,因為圖案與穿著場合不同而有各種名稱,是賽夏族最主要的上衣。
賽夏族傳統衣服只有無袖上衣、腰裙、披肩三大類,上衣是由兩片布縫綴而成,幾乎是人類最原始的衣服款式,它有長及下腹與短及胸部兩種,因為圖案與穿著場合不同而有各種名稱,是賽夏族最主要的上衣。
腰裙是由一片長布組成,包圍住腰部以下的地方,男子只是一片宛如短裙的「遮陰布」,女士則長達膝蓋以下,這種腰裙是以一條布腰帶繫牢。年輕男女另有一片盛菱形掛在胸前的胸布,年老的男女在天冷時還有一片約五、六尺平方的方布充當禦寒披肩。
衣飾以麻布自己紡織為主,背心由兩張麻布二折而縫成,前後夾織花紋(在織的過程中,夾入不同色彩的織線,構成幾何形花紋)頭上有黑頭巾,上衣為長達膝部的對襟上衣,由兩幅麻布對折背部縫合,前面對開。腰裙男性為丁字帶,女性則以深色棉布製成的綁腿布,通常會在下緣綴以小鈴。其他還有臂、腿、腕、頭飾、腰飾等。
賽夏人以紅、白、黑三種顏色的三色線,設計出來像兩道閃電交錯的圖案,稱之為「雷女」,也是賽夏族人的代表圖案,朵細.古故的作品,大多有這樣的設計。朵細.古故表示,「雷女」有段傳奇的故事,以前有一個名叫「雷女」的人,非常有神力,當人們要開山闢地耕種農作物前,她就拿起一把刀在地上釘出四個角,然後用雷電一擊,馬上就闢牛耕地,後代的人為了紀念雷女,就使用這個圖案。
服裝頭上有黑頭巾,上衣為長達膝部的對襟上衣,由兩幅麻布對折縫成,背部縫合,前面對開,兩邊上衣留袖口,腋下縫合,背與前下部夾織花紋,另一種為帶袖的長袍。男女通用背心是由兩幅布二折而縫成,前後夾織花紋。男女皆用的胸衣為菱形方布,夾織花紋。束在上衣的腰帶及兩幅麻布縫成的披肩。男女皆用的黑棉布腰裙 。男用丁字帶,女子則以深色棉布製成的綁腿布,通常會在下緣綴以小鈴,祭典時穿著 。
賽夏族人從頭到腳都有各種飾物,賽夏族對裝飾品總稱為Katariza。裝飾品運用的材料五花八門,早期以貝殼(貝珠、貝板)、骨、竹和薏苡珠Titibun為主,後來貿易傳入,裝飾運用廣泛,包括鈕扣、塑膠珠、亮片、毛族等。
賽夏族的住家多位在山腹坡地或小台地上,因為居住在樹木和竹林盛產地,因此建築材料多為竹、木為主樹藤為輔。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紡織材料大多是由婦女自行種植的苧麻,曬乾作為麻線,以織布機織成服飾。也會使用狩獵後經揉制處理的皮革。近代漸為棉布所取代,通常和漢人購買棉布製作。
紡織的過程步驟如下:種麻→抽麻線→紡線→框線→漂白→染色→打蠟→整經→織布。
紡織技巧
賽夏族的住家多位在山腹坡地或小台地上,因為居住在樹木和竹林盛產地,因此建築材料多為竹、木為主樹藤為輔。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紡織材料大多是由婦女自行種植的苧麻,曬乾作為麻線,以織布機織成服飾。也會使用狩獵後經揉制處理的皮革。近代漸為棉布所取代,通常和漢人購買棉布製作。
紡織的過程步驟如下:種麻→抽麻線→紡線→框線→漂白→染色→打蠟→整經→織布。
紡織技巧
Hinippalatan:最簡單的平織法,織出規則性十字形交叉的無紋飾布。 Hinihalos:無夾織花紋,以不同的挑線法穿梭經緯線製出有菱形浮紋的布。 Hinihoan:艷麗紋飾的布料,主要用來製成祭典穿的服飾。紋飾的織法利用提經挑花夾織的方式,以及賽夏族廣泛使用的浮織或雙層織法,搭配組合織出各種華美的紋樣。
傳統織紋圖案常見的有菱形紋、卍字紋、○Ⅹ紋、線條紋等。以圖案元素來說,和泰雅族的織布非常類似(菱形紋、線條紋)。賽夏族人多將織紋圖案視為是代表個人及家族傳承的智慧與殊榮;每家有其熟練的圖紋織造技術。
編器
常見的編器有米籩、米篩、種子籃、背籃、提籃、線籃、便當、食籃、置物盒、籐帽、甚至放置祖靈象徵物的神聖小籐籃等。賽夏族傳統編?有特殊形式和技法,例如背籃為雙肩帶式的背籃,不像泰雅族或平埔族是額帶式背籃,傳統的背籃形式是喇叭型,上為呈圓椎狀、下為圖柱狀,多以斜紋法編成細密無孔。現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主要以六角形編法製的透孔背籃(Takil),用來裝置各種雜物等。
編器主要使用桂竹作為材料,是使用最多的材料;另一種野生的小綠竹用來編製較細緻器物(如穀物背籃)。此外也會使用黃籐來製作精緻器物,如籐帽等。
編器的編法分為方格編法、透孔六角編法、斜紋編法、絞織編法、合縫螺旋編法、相交螺旋編法等。編器修緣則分為加蔑紮編法、夾條紮縫法,以及8形修邊法。
賽夏族人的社會中所見的舞蹈主要項目僅有矮靈祭。矮靈祭呈現了矮人與族人相處的情形(如矮人拉著懶惰的賽夏人去看豐收的田地,以快舞步的方式呈現),到哀泣之處,舞步緩緩前進,快速的旋轉與定點跳躍呈現了族人驅趕矮靈的心裡反映。會使用「臀鈴」(tapangaSan)作為舞蹈道具。
樂器方面主要使用膜笛、杵、竹筒、臀鈴。臀鈴(tapangaSan)又稱背響,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
賽夏族的氏族姓氏大都以動植物及自然現象作為氏族名號,如:風、根、夏、蟹、日、章(樟)等15個姓氏
文面與紋身: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男子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僅刺在上額。和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不同。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肋骨刺第一道紋,獵三個首級者在右乳肋骨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收穫依次再加刺紋。
肩旗(kilakil)又稱「舞帽」、「月光旗」,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在矮靈祭時獨立繞行於祭場,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3%BD%E5%A4%8F%E6%97%8F http://163.32.175.2/world/%C1%C9%AEL%B1%DA/%C1%C9%AEL%B1%DA%B6%C7%B2%CE%AAA%B9%A2/index.htmhttp://bimaten.myweb.hinet.net/%C1%C9%AEL%B1%DA%C2%B2%A4%B6.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