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賽夏族(網路版)-陳佳琳

賽夏族(Saisiat、Saisiyat)





賽夏族起源傳說依居住地域而有不同的說法,當時尚無文字,都由長輩口傳:
東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發生時,僅存於大霸尖山(papak-waka,或oppeh-naboon)之夫妻為始祖,其子孫到大湖、苗栗後再向南庄,到目前居住之地。


中部的賽夏族傳說:與東北部一樣是從大霸尖山的洪水傳說開始,他們南下到達tamari或tamei(據說是阿里山附近),再沿著海邊到達竹南、後龍一帶居住,按著再往山裡走,竹北、北埔部曾經居住過,目前分佈於台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新竹縣竹東五峰鄉五指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大東溪一帶,夾雜於泰雅族和客家人之間,深受漢人和泰雅族習俗影響。



西南部的賽夏族傳說:洪水傳說的地點為附近的加裡山(rainainura或pencon)後移至沿海的後龍附近,居住甚久以後逐漸往山腳地帶移住。






賽夏族早期也是事游耕、山地燒墾及山區狩獵。後來受到周圍強勢民族的壓迫,土地利用範圍逐漸狹窄,而轉變為定耕農業和林業的型態。面對強勢的外在文化,老一輩的賽夏人對於傳統祭典就更加珍惜,排除了許多外力使賽夏族的祭典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台灣少數能保有祭典原味的族群。





賽夏族屬於父系社會,以地域和圖騰氏族為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三五同姓(同圖騰)家族聚居為一聚落。聚落又聯合成一個村落,村落中同姓家族則組成各姓之氏族祭團,是各姓耕地漁區的互助單位。在聯合成一個部落聯盟,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南賽夏或北賽夏。
 
賽夏族傳統衣服只有無袖上衣、腰裙、披肩三大類,上衣是由兩片布縫綴而成,幾乎是人類最原始的衣服款式,它有長及下腹與短及胸部兩種,因為圖案與穿著場合不同而有各種名稱,是賽夏族最主要的上衣。











 腰裙是由一片長布組成,包圍住腰部以下的地方,男子只是一片宛如短裙的「遮陰布」,女士則長達膝蓋以下,這種腰裙是以一條布腰帶繫牢。年輕男女另有一片盛菱形掛在胸前的胸布,年老的男女在天冷時還有一片約五、六尺平方的方布充當禦寒披肩。




衣飾以麻布自己紡織為主,背心由兩張麻布二折而縫成,前後夾織花紋(在織的過程中,夾入不同色彩的織線,構成幾何形花紋)頭上有黑頭巾,上衣為長達膝部的對襟上衣,由兩幅麻布對折背部縫合,前面對開。腰裙男性為丁字帶,女性則以深色棉布製成的綁腿布,通常會在下緣綴以小鈴。其他還有臂、腿、腕、頭飾、腰飾等。





賽夏人以紅、白、黑三種顏色的三色線,設計出來像兩道閃電交錯的圖案,稱之為「雷女」也是賽夏族人的代表圖案,朵細.古故的作品,大多有這樣的設計。朵細.古故表示,「雷女」有段傳奇的故事,以前有一個名叫「雷女」的人,非常有神力,當人們要開山闢地耕種農作物前,她就拿起一把刀在地上釘出四個角,然後用雷電一擊,馬上就闢牛耕地,後代的人為了紀念雷女,就使用這個圖案。











服裝頭上有黑頭巾,上衣為長達膝部的對襟上衣,由兩幅麻布對折縫成,背部縫合,前面對開,兩邊上衣留袖口,腋下縫合,背與前下部夾織花紋,另一種為帶袖的長袍。男女通用背心是由兩幅布二折而縫成,前後夾織花紋。男女皆用的胸衣為菱形方布,夾織花紋。束在上衣的腰帶及兩幅麻布縫成的披肩。男女皆用的黑棉布腰裙 。男用丁字帶,女子則以深色棉布製成的綁腿布,通常會在下緣綴以小鈴,祭典時穿著 。   










賽夏族人從頭到腳都有各種飾物,賽夏族對裝飾品總稱為Katariza。裝飾品運用的材料五花八門,早期以貝殼(貝珠、貝板)、骨、竹和薏苡珠Titibun為主,後來貿易傳入,裝飾運用廣泛,包括鈕扣、塑膠珠、亮片、毛族等。

 
賽夏族的住家多位在山腹坡地或小台地上,因為居住在樹木和竹林盛產地,因此建築材料多為竹、木為主樹藤為輔。

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紡織材料大多是由婦女自行種植的苧麻,曬乾作為麻線,以織布機織成服飾。也會使用狩獵後經揉制處理的皮革。近代漸為棉布所取代,通常和漢人購買棉布製作。
紡織的過程步驟如下:種麻→抽麻線→紡線→框線→漂白→染色→打蠟→整經→織布。
紡織技巧






Hinippalatan:最簡單的平織法,織出規則性十字形交叉的無紋飾布。 Hinihalos:無夾織花紋,以不同的挑線法穿梭經緯線製出有菱形浮紋的布。 Hinihoan:艷麗紋飾的布料,主要用來製成祭典穿的服飾。紋飾的織法利用提經挑花夾織的方式,以及賽夏族廣泛使用的浮織或雙層織法,搭配組合織出各種華美的紋樣。










傳統織紋圖案常見的有菱形紋、卍字紋、○Ⅹ紋、線條紋等。以圖案元素來說,和泰雅族的織布非常類似(菱形紋、線條紋)。賽夏族人多將織紋圖案視為是代表個人及家族傳承的智慧與殊榮;每家有其熟練的圖紋織造技術。






編器
常見的編器有米籩、米篩、種子籃、背籃、提籃、線籃、便當、食籃、置物盒、籐帽、甚至放置祖靈象徵物的神聖小籐籃等。賽夏族傳統編?有特殊形式和技法,例如背籃為雙肩帶式的背籃,不像泰雅族或平埔族是額帶式背籃,傳統的背籃形式是喇叭型,上為呈圓椎狀、下為圖柱狀,多以斜紋法編成細密無孔。現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主要以六角形編法製的透孔背籃(Takil),用來裝置各種雜物等。






編器主要使用桂竹作為材料,是使用最多的材料;另一種野生的小綠竹用來編製較細緻器物(如穀物背籃)。此外也會使用黃籐來製作精緻器物,如籐帽等。






編器的編法分為方格編法、透孔六角編法、斜紋編法、絞織編法、合縫螺旋編法、相交螺旋編法等。編器修緣則分為加蔑紮編法、夾條紮縫法,以及8形修邊法。

賽夏族人的社會中所見的舞蹈主要項目僅有矮靈祭。矮靈祭呈現了矮人與族人相處的情形(如矮人拉著懶惰的賽夏人去看豐收的田地,以快舞步的方式呈現),到哀泣之處,舞步緩緩前進,快速的旋轉與定點跳躍呈現了族人驅趕矮靈的心裡反映。會使用「臀鈴」(tapangaSan)作為舞蹈道具。






樂器方面主要使用膜笛、杵、竹筒、臀鈴。臀鈴(tapangaSan)又稱背響,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主要由竹管與薏仁的果實穿綴而成,目前有些臀鈴用銅管代替竹管。











賽夏族的氏族姓氏大都以動植物及自然現象作為氏族名號,如:風、根、夏、蟹、日、章(樟)等15個姓氏






文面與紋身: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頭勇士的專利,通常刺青於胸前。男子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列紋飾。女子僅刺在上額。和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不同。獵過二個人頭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肋骨刺第一道紋,獵三個首級者在右乳肋骨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收穫依次再加刺紋。






肩旗(kilakil)又稱「舞帽」、「月光旗」,是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肩旗上面寫有家族的姓氏,在矮靈祭時獨立繞行於祭場,通常由族裡的男子負責扛旗。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3%BD%E5%A4%8F%E6%97%8F http://163.32.175.2/world/%C1%C9%AEL%B1%DA/%C1%C9%AEL%B1%DA%B6%C7%B2%CE%AAA%B9%A2/index.htmhttp://bimaten.myweb.hinet.net/%C1%C9%AEL%B1%DA%C2%B2%A4%B6.htm

布農族(網路版)-陳佳琳

布農族(Bunun)


布農人稱「人」為bunun,這也是該族名稱的由來。,是典型的高山民族,其人口數在台灣原住民中居第四位,但分布面積則僅次於泰雅族而居第二位。就遷移而言,布農人卻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一些比較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Mapulaho)、「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穫祭」(Sodaan)、「入倉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

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從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般是五至十二人),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



「布農族」的洪水傳說傳說從前布農族曾經有文字,在一場大洪水中,兄弟倆分別帶著先人留下的寶物避難,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雖然失去了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畫曆」,於1937年自南投一位族人家中發現的一塊木雕畫曆,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布農族的衣服與飾物皆男女有別。
女子的服飾則以藍、黑色為主,在胸前斜織圖案鮮艷的織紋
 布農族有高品質的苧麻布,並用毛線、絨線夾入經線織成美麗的幾何圖形。由於長久居住於高山上,傳統的布農族服飾大都來自大自然,除了皮衣、皮革製品取自長鬃山羊、水鹿、山羌等獵獲物外,還有採自苧麻天然植物之材料,經過剝皮、抽絲、染曬再紡織成布,其傳統衣飾以直條人字紋為主,通常以白色為底並喜歡用紅、黃、紫或 紅、黃、白來搭配
女子服飾 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布農族女子服飾,古代以苧麻為原料織布,女子衣服為長衣窄袖長裙,並繡有滾邊刺繡,下著圍裙膝褲,以被下腿,顏色以藍黑為主。

女子服飾除有崁織、夾織外,更有多種綴珠懸掛。今布農族的服飾,璀璨奪目,變化多端,但卻不難觀察出,服飾的色澤先以沉穩的深暗,摻以熱情的紅藍,而逐漸走向明艷開朗的黃紅彩紋,這其中的轉變受時代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極大。
女子衣服則以苧麻為原料織布,女子衣服為長衣窄袖長裙,肩部繡有滾邊刺繡,下著圍裙膝褲,以被下腿,顏色以藍黑為主。布農族女子的衣服有:纏頭皂巾 dukin,以黑布或紅布纏頭。胸衣kuhis,短上衣 Ulus,腰裙tolilan,內裙 Siswahun,膝褲bulalai,腰帶 tsishut等。

女子之飾物額帶okuvad 以綢或棉質布帶為地,以琉璃珠、通心軸、貝珠、銀飾等穿綴其上為幾何形花紋之緝邊,下緣通常綴以珠 琉或銀片。耳墜tatangion常用漢式環形帶珠族耳墜。頸飾haulos與男子頸飾同,分頸帶與頸珠。古代布農族婦女(做母親者)頸飾,也隨身配掛叫ngan之頸鍊, ngan為一 種樹,此種樹根略有香味,用麻繩穿串即成項鍊,這是一種避邪物腕環Pistonan有珠圈式與銅線式兩類,大體與男子腕鐲同。腰帶 tisgot以彩線織成之彩帶,或以彩色綢為地,兩端刺編或結穗 ,繫於腰際,兩端垂於股際或臂後。







男子服飾 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此外,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郡社群布農族男子也有人於上衣內穿著紅色衣服,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穿著紅色衣服,只有獵取過人頭、山豬、山鹿的英雄才可以穿,穿紅衣是表示英勇的意思。


1. 上衣(Patwaowan)保暖用。
  2. 胸帶(Kulin)是放置日常用品,如香煙等。
  3. 遮陰布(Tapis)住身體性器官的部位。
  4. 皮帽(Tamun)保暖用。
  5. 皮套褲(Sisuahun)護腿用;追野獸時避免腿部被茅草割傷。


男子衣服以皮製為主,其次為麻布。布農族男子的遊獵服飾,多以鹿皮、山羊皮為主要材料。上衣為鹿皮背心obus ,外披鹿皮披肩(披風)。披肩是一種男女用以禦寒擋風的裝備,由兩幅至三幅的鹿皮布縫一起,成一塊長方形約八十至一百公分長,七十至一百三十公分寬。


長及膝,通常固定在左肩,除了禦寒的功能,同時也做為盛裝儀式時的穿著呢!背心以帶毛之鹿皮縫成,背部為一整塊,前襟兩塊,胸部敞開,自頸間掛一方形斜折之胸袋kulin(巒社群更有長胸袋 kulin- haul),正胸處挑織幾何花紋成斜方胸衣,胸袋亦稱「胸兜」,為男女都可穿用的衣物。其作用是放置小物品,如煙袋、煙葉、煙管等,分豬肉時也把豬肉放置在胸袋裡。


布農人於腰部亦掛斜折腰帶 Pankapan被其陰部,盛服時另加斜方挑繡胸衣,腰部垂黑布前裙一塊。布農族人有單裙的穿著,長九十公分的正方形布,自右向左圍繞腰部,在腰部這邊的兩角各有細帶,以用以固定裙子,此裙男女適用之。出獵時或盛服時加著鹿皮套袖 Pakatalun及鹿皮套褲Sisuahun。鹿皮套為無背褲,又稱綁腿褲或半褲,至於女子用的綁腿,則不具褲的功用,只遮小腿。也穿皮鞋Sapeltsitshl,和皮帽tamon。另外尚有麻布背心Pinainok,麻布胴衣 habang 布農族男子的飾物頭飾takilas 以石片、木片和具珠穿綴而成,束於額際。

頭箍(額飾)okuvat 頸飾haulos 頸帶以方貝連穿,或方具、貝珠與燒珠等穿綴而成,從頸前緊緊至頸後。 頸鍊 以具珠、琉璃珠、豬牙等穿綴而成。耳墜 Kamao,以貝片、貓牙、燒珠等穿綴而成。腕環(手鐲、腕鐲) Pistonam有銅條鐲及珠鐲。





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布農族是一狩獵民族,他們狩獵最重要的目的即食其肉、衣其皮、飾其牙及角。遠古人類即知以野獸皮製衣,製作皮衣的揉皮為布農族男子的工作,布農族男子擅長揉皮。皮衣以鹿皮、山羌皮、山羊皮等為主要材料。布農族的揉皮工藝,每一種野獸皮都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用途,布農族人也依據每一種野獸皮的特性,製作需要的服飾或用具。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8%BE%B2%E6%97%8F http://www.thes.tp.edu.tw/nice/title2-2b2main3.htm http://freebsd.akjh.tpc.edu.tw/comedu/good/bunum/www/cloth.htm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邵族-鄧惠廷

邵族神話傳說

逐鹿傳說
大約四百年前,邵族人原住在阿里山,有一天,邵族的祖先「排大木」(Paidabo)率領土狗和十幾個族人出門打獵。
這次的出獵沒捕到什麼獵物,族人正憂愁著該怎麼回去見家人時,突然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在林中奔竄,於是下定決心要抓回這隻肥美的白鹿。於是朝著深山林叢追去,但是怎麼追就是追不到。
正 當大家追得筋疲力竭時,突然發現已不知不覺追到了一片湖光山色的美麗地方(就是今天的日月潭),而白鹿見到已經無路可逃,於是衝入了潭中。白鹿的血和內臟 引來數不清的魚類爭食,隨行的族人抓起這些沒看過的魚謹慎的試吃一下,發現這些魚實在肥碩鮮美而且無毒,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於是大家高興的將族人接來這 裡居住。


巫術占卜

夢卜
○夢見喝酒、被人牽手(病兆)○夢見打鞦韆(瘧疾之兆)○夢中過橋 (大病之兆,代表魂將留在此橋)
○夢見刀傷、失物、溺水(將會生病)○夢見火(發燒)○夢見與惡鬼交談(將死)○出草前夢見被殺(不可參加此次出草)○築屋前夢見死人(地基不良,須另擇地)
夢見草木移植、刀、其他貴重物品,或夢見水、蜂群通過。夢見魚,表示粟米豐收。夢見砂、土,表示豆類豐收等。
○ 病人夢見被人咒罵(病將痊癒)○夢見大風大浪大雨(作物將豐收)○巫師夢見已故巫師(巫術更進步)
○夢見跳舞(身體更健康)○夢見狗(發財之兆)○建屋前夢見人畜生產(人丁興旺)○娶妻前夢見來客(夫妻合睦)
走路卜
出門走路絆腳石或絆腳木頭而跌倒是不吉利,趕快退回家。


祭典

一) 播種祭 (Mulalu pisaza)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二) 狩獵祭 (Matancun)
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今日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三)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服飾

邵族傳統服飾皆由族人利用自然資源自製而成,衣料包括皮革、麻布、樹皮布等,其中皮革都由男性鞣製,多用於男性服飾,而麻布則由女性紡織而成。男性服飾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另外戴上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
女子服飾包含頭巾、有袖上衣、胸衣、腰裙、腰帶、膝褲及花草編成的頭冠。麻布則用於女子服飾由女子自織苧麻布,水沙連的達戈紋布頗負盛名。
由於邵族與漢人間的貿易起源頗早,因此女人的服飾頭巾、有袖上衣、胸衣、腰裙等大多以棉布為材料來製成。無論男性女性、服飾上使用的圖案多為幾何形花紋,尤其是男、女性的胸衣,和女性的腰裙,更是使用大量的幾何形花紋


工藝

匏木手藝
邵族人則以匏木手藝為人稱道,可以製作出一般木臼、木杵、湯匙等日常物件;且因生活在日月潭,無論捕魚或交通都靠船隻,還可以匏木製造獨木舟。



居住

邵族居住的日月潭周遭生長許多木材和竹類,因此他們建築房舍的材料也都運用大量的木材和竹類。房屋的形式多為以抽藤綁住竹子做的橫樑、橫桿,以菅莖編壁、茅草作屋頂,最後並抹壁。

資料來源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images/view?back=http%3A%2F%2Ftw.image.search.yahoo.com%2F

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94&IDK=2&EXEC=L

排灣族-鄧惠廷

排灣族的文化特質

飲食

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藷為主食,以豆類、南瓜、野菜為副食。其日常生活以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飯糰、米飯、菜粥、烘芋、煮芋、煮甘藷、烘薯,糯米糕、及小米糕為主。以獸肉,尤其鹿、山羊與山豬及山溪魚類蝦與蟹等為主。烹調法以煮、蒸、烘法為主。
芋 頭乾是排灣族重要的傳統食物之一,作法是將芋頭以火烘烤,烤乾的芋頭可以保存,成為排灣族人對抗飢荒的利器,同時因為攜帶方便,過去排灣族人打獵時也會隨 身攜帶芋頭乾,另一種排灣族傳統美食代表是cinavu,是以植物葉子包裹小米與肉塊一起煮熟,也可以用芋頭,糯米等取代小米,與漢人的粽子類似,是排灣 族慶典時常見的食物。

服飾

衣飾受社會階層的影響,貴族在服裝的色澤、刺繡上來表示其地位,尤其在盛裝時,與平民的區別最大。貴族依不同 的階級有不同的紋樣表現,階級高者的服飾有人頭,人像或是蛇形的刺繡花紋,平民服飾不可有這些圖案。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黑,紅為主。排灣族服飾的華麗 細緻,在臺灣原住民族中獨佔鼇頭。
紋身則是排灣貴族階級專屬的身體裝飾方式,男性之紋身部位在胸前,背後,手臂以及小腿,女性則是刺紋於手腕及手臂處,但特殊的圖騰僅限貴族直系才能使用。平民雖無紋身權利,但可以用貢物向頭目取得特許。


織繡

排灣族的織繡藝術,是階級製度下的工藝產物,因為貴族女性有充裕時間專心織繡。紋飾技巧大致分為夾織、刺繡、綴珠和貼飾等四種。其中以綴珠最為精巧,將珠子與服飾圖樣完美結合,展現出高超的手藝,刺繡圖樣除了常見的幾何圖形;還有祖靈像、人頭紋,百步蛇紋,太陽紋。

居住

排灣族以石板屋出名。他們蓋房子事先把緩坡剷成畚箕形。兩面側壁、後牆都是石片堆成。又用大石板豎起前牆,簷 下還有兩個斜撐,因此不會向前倒;後壁靠在山腹上,所以也不會傾斜,再大的颱風也不怕,但就怕地震。因為兩坡式的房頂都以石板做屋瓦,大地震一來,屋頂的 石瓦片就會向下滑動。這種石板屋大多成矩形,進深不很深。貴族的房子就寬多了,大概有十公尺多,屋簷的高度有一公尺半,差不多到胸部,所以大家進門都要彎 腰才行。
簷下有一條長長的雕刻簷桁,使他們的房子神秘而美麗。





工藝

木雕
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


石雕
在石板上有淺浮雕的排灣族正面祖先立像,通常是左右對稱、雙腳直立、雙手舉在胸前的,並搭配百步蛇圖樣或幾何形狀的紋飾。石材的使用是排灣族工藝的主要特色之一。特別是板岩,不僅是主要的建材,更是石雕的材料。

琉璃珠
古琉璃珠是在排灣族人遷台之前就擁有了。排灣族可能是由南洋遷移入台,而這些珠子極可能是透過南洋和歐洲交易,而流傳到南洋,再隨著族群遷移而進入台灣。排灣族人抵台後,也先後從異族處得到琉璃珠。




資料來源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83&IDK=2&EXEC=L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3758054852/

鄒族-鄧惠廷

鄒族文化特質

1.精細的鞣皮技術: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人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以山羊

皮作衣服。

先刮除皮上的肉,曬乾、再放在臼裡,以杵打軟,或放在粗大圓木上

由兩人拉扯,如此重覆多次,直到獸皮柔軟為止。鄒人的皮衣、帽並

不保留獵物的手,而排灣族的部份皮衣則保留了山羊的毛。







2. 嚴密的家族制度:

不管是婚姻或是祭祀行為,都以家族制度嚴密地運作,由此擴展至鄒族整個部落,這也是鄒人較

易整合、做事效率高的因素之一吧。

3.簡單、大方的衣飾:

除了男子的獸皮衣飾以外,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

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則以紅色胸衣、刺繡頭巾、藍衣黑裙

為主要裝扮。

4. 失傳的製陶技術:

日本人鳥居龍藏在西元一九○七年調查鄒族時,只有兩人會製作陶器,目前已無人知曉製陶的技

術。


祭典生活現況


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分別敘述如下:

1.凱旋祭 (或稱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

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

廣場前舉行。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

一是出草歸來。

二是重建會所。

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擇期舉行。

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

曲劃下休止符。

2.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

左右。

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

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

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

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 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

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

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3. 小米播種祭 (Miapo):

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

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4.子安貝祭 (Miyatjgu):

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

復。

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

原意接近祖靈祭


資料來源http://www.mtvs.tcc.edu.tw/source/source-2-7.htm

原住民-卑南族文化 網路版 (陳佳琳)













卑南族(Puyuma)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九千人。
起源傳說:
石生的傳說 具說祖先是由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美和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的清明節,知本、建和的村民會到此祭拜。
竹生的傳說
卑南族始祖創生傳說太古panapanayan地方,有一女神nunurao,右手握石頭,左有握竹子。將石頭擲出去,出現一人,成長後為馬蘭社的祖先。復把左手的竹子豎立在地上,竹子上節出現女神pakosiseru,下節出現男神pakomarai,即為卑南族之起源。

起源傳說的不同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在歷史的流光裡呈現了一些異。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卑南族的社會有兩個領導人物。一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是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屬於母系社會(有幾點特質) 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文化特質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 精湛的刺繡手藝: 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
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

收穫祭(muraHijavan):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年祭(從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至元月二日止):是卑南八社對猴祭、大獵祭、聯合年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內容有: 青少年驅邪活動: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全村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少年猴祭(mangamangayau):舉辦時間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動物保育猴子由草猴代替。猴祭意義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

大獵祭(mangayau):原意為年度狩獵、復仇獵首,可長達數個月,目前改為定點式(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由長老主導在野地紮營抓田鼠。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村人在卑南新站前立凱旋門,全村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古老的史詩(bailalao)、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是溫馨感人的一天。

聯合年祭:(元月二日舉行)由八社輪流舉辦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初鹿村: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檳榔村: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檳榔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十二月底的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利嘉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泰安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寶桑村: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建和村: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舉行時間不同。


資料來源: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盧怡蓉

阿美族
2003阿美族聯合豐年祭

簡介
一提到阿美族,大家立刻聯想到豐年祭,以及曼妙的舞姿與輕快歡樂的歌聲,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的態度予人深刻的印象。阿美族的體型較為高大,因此在運動場上常有傑出的表現,如中華職棒的陳義信、陽介仁、王光輝、陳金茂、鄭幸生、王光熙、黃忠義以及投入日本職棒的郭源治都是阿美族人。還有縱橫於籃球場上的、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也是我們阿美族的同胞。


從地域、習慣及語音的差異,分為下列幾個部群:
(一) 北部阿美:在今花蓮縣鳳林以北至花蓮市之間,又稱為南勢阿美。如壽豐鄉、吉安鄉均屬之。
(二) 中部阿美:由於海岸山脈的分隔,又分為海岸阿美(如豐濱、大港口)與秀姑巒溪畔的秀姑巒阿美(如瑞穗、奇美)。
(三) 南部阿美:居住於台東平原附近,也稱為台東阿美。如台東市、馬蘭、都蘭一帶。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許多女子的青睞。

然而今日阿美人也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阿美族人對於財產的觀念比其他族群更清晰,反映在田地、家屋上更是明顯。對於田地界線的劃分,常埋石於地下一公尺以為標記。至於家屋,則四週廣植檳榔以為界。社與社之間則築籬笆為界。早期兩社之間常有戰事發生,部落四周常挖有深1.5公尺的戰壕與兵坑,做為安全防禦的需要。
由於很早就進入水田定耕的農業生活,阿美人完整的畜舍(雞舍、牛舍、豬舍)以及水牛耕作的農村景象隨處可見。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是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在阿美族的社會裡,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阿美語稱為paklag),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因此,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


族群特質
(一)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
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而且長幼有序,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
(二) 具感染力的歌舞:
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二首阿美族的歌。

(三) 活潑亮麗的服飾:
從花蓮到台東,阿美族的服飾大致上分為北、中、南三大系統。但各村的差異性也不小,故無法一概而論。


社會制度
一、組成特色
阿美族屬「男子專名級的年齡分級制度」。十四、五歲以後加入年齡組及之預備役,接受嚴格的體能與武術訓練。每三年至五年之間舉行一次盛大的成年禮。每經過一次成年禮即晉級一級,而其社會責任與待遇亦依級昇進。階級服從之原則,普通適用於生活與工作任務上。均有男子會所之組織與專用集會所。但會所兼用於部落及會所與未婚男子之宿舍。


二、財產繼承家族與個人財產由親族承繼,其傳統承繼制度原則是:
(1)母系承繼。
(2)長女優先制。
(3)長幼遞及制:長女死亡,則次女承繼之,以此類推。

三、婚姻
阿美族婚姻形式之特質是夫從妻婚,即以招贅婚為正則,為無女嗣時則允許男嗣娶婦以承家系。
阿美族人雖然沒有嚴格遵守氏族外婚之原則,但同姓不婚的原則還保持著。





阿美族神話傳說
  阿美族人世居臺灣東部的花東縱谷及濱臨太平洋的東部海岸地區,有一則洪水氾濫之祖先發祥創世傳說:
  傳說太古時代,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滾起了大洪水,洪水氾濫淹沒了整個大地,所有的人類都死了。 
有一位名字叫作「督季」的女孩子,帶著她的弟弟叫作「拉拉幹」,跳上一個方形的木臼裡逃生,隨波逐流在水上漂了很久,後來漂到「奇拉雅善」,即今之豐濱的里牙津山登陸。
  兩姊弟為了延續人類,所以結為夫妻,繁衍了許多子孫,就是今天的阿美族。
  洪水神話是世界性的人類起源的創世神話,內容通常是說,經過一次大洪水之後,萬物絕滅,只剩下一對兄妹,經過神的指示或占卜而結婚,然後繁殖人類。
  台灣各原住民族流傳著種種不同的洪水神話,阿美族的洪水神話,就是這類兄妹或姊弟結婚的類型。

引用http://www.shute.kh.edu.tw/~abo002/links.html




雅美族

雅美族-人物







雅美族(達悟族)的獨木舟


簡介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雅美人自稱「達悟」,是「人」的意思。。總人口數大約有二千九百人。


雅美族特有的「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的海域,雅美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雅美人開始捕飛魚;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人類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雅美人視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符合生態保育的觀念是對魚類的分類。魚可以分為:
.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
.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能食用)。
‧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


因此,一個雅美男子在捕魚時,必須捕撈到不同種的魚,以供應家裡的男女老少享用。間接地抑制了過量捕殺單一魚類的危機,也兼顧了生態保育的平衡。


要捕獲許多的飛魚就需要有一艘好的船。雅美族的拼板舟是祖先智慧的累積。船體由21~27塊不同的木板組合,再以木棉或樹脂接合,不用一根鐵釘,每一塊船板所使用的樹材都是固定的。而船上細緻的雕紋與圖案,又顯現了雅美人藝術上的天份。那些瑪瑙紋、銀盔紋、波浪紋,都是雅美人生活的一部份。人形紋則代表了家族的英雄,也是各家族的徽章。最重要的圖案是有著齒輪狀的眼睛紋飾,是船的眼睛,有避邪的作用,讓船隻在大海航行時免於災難。


雅美人認為船是男人身體的一部份,造船是神聖的使命,尤其在造一艘十人大船時,從選材到製作完成歷時三年的時間,船對雅美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除了造船技術,紡織、捏陶、金銀器打造都是雅美人藝術的表現。



族群特質
(一) 飛魚文化: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


(二) 大船文化:
雅美拼板舟的製造及裝飾藝術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的成員,藉此鞏固家族組織並發揮共享、共食的精神。


(三) 南方島嶼的地理觀:
早期雅美人的傳統地域概念僅止於台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


(四) 唯一沒有獵首的原住民族:
愛好和平的雅美人遇有糾紛時,穿著籐編的盔甲,戴上籐帽,手持長矛,雙方對峙丟石頭,只要一方有人受傷,戰事即告終止。


(五) 丁字褲與精細的織衣:
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褲是雅美人的標誌,也是適應海上生活的產物。


(六) 分類清楚的食、用器皿:
雅美人對每一種食物(穀、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



社會制度
一、組成特色
雅美族的社會組織是以父系為主的親屬結構。另外,雅美族沒有階級區分與統一的領袖制度,因而在社會上的權威並非來自世襲。
雅美族社會中並無常設的頭目制度。基本上是一個平等、非階級性的社會。個人的聲望與地位非由先天繼承而來,而是需要依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取得。


二、財產繼承在傳統雅美族社會中,完全為家族私有的土地財產僅有水芋田與宅地二種。水芋田原則上交由男子繼承。女兒出嫁時,一般只給服飾用具。
宅地的所有權,原則上屬於家族。

三、婚姻
(1)擇偶
擇偶在雅美的社會中也有社會階級觀念,這些不同階級的家族,都各有其功能和勢力。所以擇偶僅在某一個家族的範圍內,很少能像其他家族選擇對象。


擇偶分有兩種:一為內婚制、一為外婚制。這兩種制度各有其不同的意義。就內婚姻制的制度來說,通常是為了鞏固家族成員的繁衍、素質與形象,不讓其他家族來破壞。這樣的家族大都是很有名望、富貴的人。而外婚姻制的意義,則是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理想。在望族中如果年青男女合意,而女方是二、三級的家族時,會遭家人的退婚或不理。然在外婚制就較自由了,只要青年男女合意,或父母的介紹,大部分都會成功,而成家立業,很少有遭阻擋。


二、試婚
雅美人的試婚,目的在於試探女孩子的辦事能力。有許多的女孩子往往在試婚的期間遭到退婚。退婚的現象最多產生在外婚制的方式。所以母親在女孩子還未到男方家庭以前,就灌輸她做事要小心、要勤勞,作人要懂事、等道理。試婚最常時間大約一年,最快也不超過一個月。


雅美族神話傳說


遠古的人住在海邊。某天二人同至海邊汲水,海水卻不知為何一直往後退去。二人便追逐海水,追到跑不動了,便蹲下休息,結果發現一塊白石頭,從底下不斷冒出水來。當他們好不容易將石頭搬開,舀了水準備回家的時候,地下水卻急的像噴泉似的,直追著他們漫流,最後將她們淹沒了。並持續的漲升,吞沒了村莊與田地,只露出二座山頭。

及時跑到這二座山頂的人雖然倖免於死,但是家畜等動物都淹死了,又無田地作物,沒有食物可吃,人們一個個地餓死了。經過四年之後,海水仍然不退,山上僅剩下一對夫妻活著。第九年,妻子發現了一隻老鼠,便把他分成兩半,將其中一半拋入海中,祈求老鼠尾將海水吸乾,讓海水降退,結果真的海水就漸漸消退了,但是過了十年,海水才退回原處,山頂上的夫妻決定多觀望一年才下山去,此時整座山已覆蓋了蒼翠的森林與田園。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物





簡介

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十五年來,噶瑪蘭族人為爭取復名,四處向地方、中央政府陳情,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噶瑪蘭族人動員族中耆老、婦女、青年,無畏舟車勞頓,也不惜將神聖私密的kisaiiz(除瘟祭)公諸於世,到台灣各地表演,為的只是讓一般大眾、政府見識我們的存在,早日完成復名大業,無愧於在流離失所中黯然死去的祖先。



族群特質
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gasop等)。



社會制度
一、組成特色
噶瑪蘭人傳統的社會型態,和台灣其他平埔族一樣,是一種母系社會。但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平等社會,就算再富有的家庭,也沒有僕人。首領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部落內其他的公眾事務,則由各年齡階層的族人分工合作。有事的時候,以大海螺當號角,來召集大家。
二、財產繼承
噶瑪蘭族是屬於長女繼承制,長女繼承大部份的財產。家裡沒有女兒,則由大兒子繼承大部份財產。
三、婚禮
噶瑪蘭族的婚姻制度有女方嫁娶及男方入贅。噶瑪蘭人男女均需下田工作,男女經常在田埂上認識進而喜歡對方。消息傳至雙方家長耳中時,則由一方家長相約共同商議男女雙方的婚事。




噶瑪蘭族神話傳說

加禮宛社祖先的故事從前有一對兄妹來自宜蘭。有一天妹妹外出找水時,發現了一個水塘,打算利用此處來開墾田地,所以就在水塘的一端埋入自己的圍裙,並結草為記,然後回家向兄長報告發現了水塘,以及結草為記的事。哥哥一聽,立刻就到妹妹所說的水塘邊。貪婪的哥哥用刀子割掉妹妹所結的草,回家告訴妹妹,他看到了水塘,但沒有看到妹妹所結的草,所以水塘應屬他所有。妹妹聽了不承認,並表示自己在水塘的一端埋有圍裙,要哥哥一起查證。兄妹倆一起到了水塘邊,一挖,果然有妹妹所埋的圍裙,於是妹妹取得了水塘的所有權。不過也因此造成了兄妹感情的破裂。結果妹妹入山居住,成為「土羅可番」。因為積怨已深,所以演變成後來土羅可番攻繫加禮宛,並取人首級的事。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泰雅文史冊(一)閱後心得整理)-曾詩怡











以上為泰雅族傳統服飾、口黃琴之照片




經過不斷地考慮主題的可行性與發揮性,終於…把主題訂了下來。這次還是回到了原住民的議題上,不同的是,把範圍擴大到所有原住民族群的特色,期盼能藉此把原住民的傳統藝術與現代時尚結合應用,發揮到最大的空間。而目前我們這組開始著手了對台灣原住民族的資料搜尋與瞭解各族群間的文化特色、差異。經過了分配搜尋我負責的則是有關「泰雅族」「太魯閣族」「魯凱族」

一、泰雅族太魯閣族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而東賽德克群也就是現在獨立的太魯閣族。
語言:
不同族群的語言基本上是不會互通的,但如上所述,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皆是由泰雅族所延伸、分支出來的,因此有某些部份是可以互通的。而每個族群裡會因為居住地的不同,語言或語調也會有些許不同(即使同一個族群)。但基本上劃分不大,但據我所知,泰雅族裡的語言是差異、劃分最多的族群,甚至是部落與部落間就會顯著的差異性,統整分為兩個亞族、三個方言群、七個系統、二十七個群。
文化特質:
1. 黥面藝術:男生代表勇武、女生善織布,也是死後認祖歸宗之標誌。(兩族群皆有)
2. 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以植物染料染色的泰雅族織布是十三族中織造藝術最高的族群。以三角形、菱形紋、幾何形紋等幾何圖形為主,其中菱形紋是泰雅傳統織物上最常見的圖騰,代表無數泰雅祖靈注視的眼睛及守護。(太魯閣族傳統服飾和泰雅族一樣,屬於「方衣」系統,將織成長條形的布,不經剪裁以簡單方法縫製成衣服,外觀類似無袖背心,沒有領子,也沒有袖子。(傳統太魯閣族服飾常以白底夾茶褐色條紋的麻布製成,服裝織紋以幾何圖形為主,以菱形織紋最為重要,象徵「眼睛」。)
3. 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除了貝珠衣以外,貝珠也用於珠裙、珠帽、綁腿。(兩族群皆有)
4. 竹編:以竹、藤、月桃,利用不同的編製技巧,做出生活器具等。
5. 浪漫的口黃琴:口簧琴( LoBag )係以桂竹片中間切空,鑲入一金屬片 ( 以銅片為主 ) 。兩側繫以細繩索,左手指纏住左側細繩固定,右手指拉扯右側繫繩,使其震動發音,竹片置於嘴巴前緣,以口部作為音箱,並由口腔內空間的大小轉換來區分音階,演出者操作時發出陣陣輕快的樂聲。(兩族群皆有)


二、魯凱族:
魯凱族(Rukai)分佈於台東縣屏東縣高雄縣等縣境內,人口約一萬餘人。有和排灣族相似的貴族制度,但較鬆散,為父系社會,重男輕女,長男繼承家產。百合花象徵女子的純潔與男子的狩獵豐碩。敬重百步蛇雲豹
文化特質:
1. 華麗的衣飾:魯凱族的服飾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圖案精緻華美,例如常使用的太陽紋、蛇紋、人頭紋、人像紋、繩紋、豬紋、菱紋和鹿紋等圖樣,而以太陽紋與百步蛇紋使用率最高。與排灣族的衣飾十分接近,尤其是三地門鄉、瑪家鄉等地,幾乎很難分辨。主要的材料是麻線,且用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作為織布工具。衣服裝飾的技法上有夾織、刺繡、貼飾和綴珠四種。婚禮或祭儀等重要場合,魯凱族人會穿著一套以各種技法繡成各式圖樣的盛裝。服裝以黑布,黃色刺繡為最常見,服飾的圖案有幾何圖形、陶甕形、百合花、蝴蝶紋、百步蛇及人形。少女服裝以鮮紅色為主,綠色代表已婚婦女,黑底表示老人或婦女。魯凱族對於身體裝飾物也相當重視,飾品的種類繁多,包括項飾,頭飾、手鐲、耳飾等。魯凱族人喜愛以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的花、葉或果實串組成頭飾,裝飾於頭部。以人工小米帽及花生帽飾在原住民中獨樹一幟。琉璃珠飾物則是盛裝打扮時的重點,它也是傳家之寶,或結婚下聘禮時的珍品。在族人的觀念裡,認為琉璃珠飾有諸神能賜福或降禍。
2.雕刻藝術:木雕及木刻之圖樣,多以人物、百步蛇、線條簡單的幾何圖形為主,傳說魯凱族是百步蛇的後裔,因此百步蛇圖騰,對魯凱族人而言,是地位崇高的神祇,也是一種祖靈的象徵。魯凱族和排灣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仔細觀察比較,還可發現魯凱族的獨特之處。例如,魯凱族的木雕像大部分是裸體的,風格很特別,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魯凱族的作品。石雕藝術在台灣原住民中,以南部魯凱、排灣族群最為擅長,素有「藝術民族」之稱。石雕在魯凱、排灣是一種傳統的工藝,雕刻匠師們守著古老的規則和傳統的題材,有時可以說是完全為了模仿祖先的作品,他們雕刻的動機,不外下面四種:1.是為了要以雕刻品來表示貴族的徽號。 2.是為了記載部落或貴族值得紀念的事情。 3.是為了紀念英明的袓先,表彰他們的功績,或想把自己的形像,留傳給後裔作紀念,所以雕了人像,放置在屋內或庭院中,這一類袓先人像,在魯凱、排灣的雕刻中佔最大的數量。 4.是在器物上雕以各種紋飾,希望能曾加它的魔術性。
3.陶壺:僅有排灣族與魯凱族的陶壺上的紋路.又分為公壺、母壺、陰陽壺..公壺有蛇,母壺有乳突,如果2種都有就是陰陽壺。
4.琉璃珠:琉璃珠是排灣族與魯凱族最貴重的飾物。除了代表社會階級地位外,還具宗教意義,它有降福或是護身的意義。不同花紋的琉璃珠有著各自獨特的名字和傳說,隱含一個古老的故事與意義;例如,護身避邪的黃珠(vurau)、守護排灣族祖先居住地的土地之珠(cadacadagan)、代表頭目身份的太陽之光(mulimulitan)等。所以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婚禮中,琉璃珠是不可或缺的聘禮、家族傳承的寶物。。
2. 百合花的神聖性:魯凱族以百合花為族花,族人對於百合花非常崇敬,因此百合花也是魯凱族的精神象徵。對女子而言,百合花代表純潔、貞節,佩戴百合花飾,也必須先通過買花儀禮。對男子而言,則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傳統上男子只要捕過六頭以上的公山豬,經過儀禮活動就享有佩戴百合花的權利。(也是與排灣族最大的差異)
3. 對百步蛇、雲豹的敬重:百步蛇神在魯凱族原住民的心目中,是地位崇高的神祇,被當作精神上的符號,加以崇拜、祭祀。這是與生存的環境有關,因為在魯凱漫長的遷移和開疆闢土的過程中,百步蛇是神秘、具威力、有致人於死的力量。傳說,當魯凱族的祖先第一次踏上現在居住的這塊土地時,便由頭目代表族人和野生動物的領袖-百步蛇,立下契約,雙方願意和平相處,共榮共存。頭目並且將百步蛇的圖像刻在門前的祖靈柱上,叫族人們瞻仰與敬拜。另有一種傳說為,魯凱人的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的,亦即魯凱族是百步蛇的後裔,而貴族與百步蛇有親密的血緣關係。也有謂百步蛇為所有蛇類的頭目,因此認為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而其他種類的蛇則為平民的祖先。
以上1.文字資料來源:泰雅爾文史(一)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台中縣政府主辦發行(92年出版)
2.圖片來源:由家人提供傳統服飾、器具,拍照而成(泰雅族)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主題更改-原住民文化(排灣族)

排灣傳說

依據太陽卵生說之神話故事,百步蛇克盡其職守護著陶壼中排灣族始祖之卵,使其能夠順利孵化,因而排灣族人尊稱百步蛇為守護神,並浮雕為陶壼外部之圖騰。傳說中,遠古的百步蛇能言善語,蛇身在2/3處斷截沒有尾巴,並能隨時化為人形,但具有靈氣者才能看見其模樣。在陶壼生子神話口史發生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包霧目里先祖仍居住在卡滕,某年適逢小米豐收,亟需人手協助收割,恰巧有一位俊美的男青年帶領了一群人來到部落,經由頭目詢問,才知道該男青年係達篤巴林(高雄縣茂林鄉)部落頭目的兒子,係經神鳥的指示,知道卡滕部落缺少人力,才帶領族人前來協助,但卡藤部落一些平凡者看到是一群百步蛇來到部落,因心生恐懼,於是將目睹情形告知頭目,但頭目天生具有靈氣,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一件華麗的衣飾,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30503122

和琉璃珠有關的傳說

琉璃珠其實就是玻璃珠。但是,兩者製作的時間早晚有別。琉璃珠製作的時間較早,玻璃珠則指十七世紀以後製作的珠子。琉璃珠製作技術較古老,是不透明、彩色的珠子,又稱為「古琉璃珠」。玻璃珠製作技術創新,透明而具光澤。雖然大部分的排灣族人相信琉璃珠是祖先流傳下來的。但是,實際上,排灣族並沒有製造琉璃珠的技術,而且缺乏製程的歷史紀錄。所以,排灣族古琉璃珠可能由交易與傳播而來。以下是兩則關於琉璃珠的傳說。

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aloung888/2756823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過動兒(閱讀網路資料之心得)-曾詩怡

一、過動兒的特徵
過動兒的症狀大多在五、六歲以後才逐漸顯現。因為這個年紀開始接觸團體生活而且本身的注意力、控制力、活動量也到達一個較成熟而不再無知的分水嶺。但幼兒期的表現也可看出一二 。如愛哭鬧、睡 眠短、高度活動性及破壞性。

過動兒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集中
活動量過多
控制衝動力差
心智及協調發展失衡
情緒障礙多
社會行為不良
伴隨學習困難
 
注意力難集中
容易分心或注意力短暫是好動兒常見的特性,這類兒童比一般同年齡兒童較缺乏專注及貫徹到底的能力,所以無法長久集中注意力,對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如做作業,會逃避或拒絕去做,嚴重的甚至連每天的常規都會忘記,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常會去干擾他人使遊戲無法繼續。

活動量過多
這類兒童似乎特別擁有一股精力,會不斷地活動、坐立不安。在學校裡會呈現煩燥不安、愛插嘴、不能好好地坐在座位上,總是不斷地站起來,在教室走動、講話、開玩笑、扮小丑,甚至捉弄鄰座。

控制衝動力差
過動兒因衝動控制差,常呈現下列行為:常還未聽完別人問他的問題就急著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與人衝突常先動手打人。常因對危險的判斷不佳,常作一些危險動作,而常發生意外。但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

心智及協調發展失衡
好動兒的心智比例分配與一般兒童無異,但在智力發展和知覺方面卻不平衡。可能字彙能力十分優異,記憶中等,解決問題能力卻很差。幾乎有半數好動兒在協調上顯現各種困難,有的是平衡上的困難,如學自行車不易。有的是手眼協調很差,如在擲球、投籃球、打棒球遭遇困難。

情緒障礙多
好動兒他們在成人對他表示注意和關切這方面的需求永不滿足,總希望自己是眾人注意和關心的焦點。大多數好動兒的性情起伏很大,且變化不已,因而行為令人無法預測,前一分鐘高高興興,後一分鐘卻愁眉苦臉。對疼痛似乎沒有感覺,對經常性的碰撞、跌倒和擦傷沒有反應,很少感到害怕,也不畏懼。在愉快中表現過分極端興奮,遇到挫折則產生極端暴怒或氣憤。通常他們自尊心較低,嚴重的就會有情緒障礙,以憂鬱或焦慮不安為主。

社會行為不良
大多數好動兒都有 : 1、反抗社會要求;2、獨立性增加;3、跋扈等行為趨向。無法遵守父母師長的要求,也不能服從紀律,會顯出極端獨立卻又十足依賴。經常有蠻不講理、攻擊同學、欺凌朋友等不成熟的社會行為。所以較一般兒童有更多人際關係問題。

伴隨學習困難
大部分過動兒的智商和正常的兒童是相同的。但由於注意度短暫、缺乏衝動控制力、過多活動、注意力差、不專心、無法遵守教室規則,因此造成某些功課常會明顯落後,即使智商相同或高於一般同學,其學業成就也較他們差。
  上述行為特徵或可描述好動兒的偏差行為,但這些特性都是廣泛性的,並不是所有好動兒的身上都能有發現。其中有部分特性如好動,隨年齡增加到十一、二歲後會慢慢消,唯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可能維持較長時間。


二、過動兒的成因
有關好動兒的成因,目前所了解還不十分完整,學者意見分歧,沒有定論,唯綜合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可歸納下列 幾方面因素:
生理因素
環境因素
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腦功能失常─部份好動兒的產生主要是由於:1、大腦損傷;2、大腦化學成分失常; 3、腦部長瘤等原故,造成大腦額葉或中樞神經功能失調,致使兒童產生過度無目標的活動。
前庭系統失常─前庭神經核在其他體系配合下,維持全身的肌肉張力、姿勢和運動平衡,若前庭系統活動量不足,且調幅作用不良時,常會好動分心,所以過度好動分心是神經生理統合失常的症狀。
鉛中毒─在三十多年前,學者專家曾指出:有些孩子吃了鉛就形成好動兒。近年由於汽油使用日增,人們吸鉛中毒機會大增,這類兒童也因之而增加。
血醣缺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假若兒童身體上的血醣,降到相當程度以下,多數會有一些特殊感覺,如輕微頭痛、暴躁易怒、冒冷汗和心悸、覺得焦慮。其中暴燥易怒就是好兒症狀之一,因此有的學者把血糖缺乏當做成因之一。

環境因素
孕兒環境─許多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若母體感染疾病、濫用藥物或長期生活在很大壓力下,以及產生缺氧、胎內感染、黃疸過高、頭部損傷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此外,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孕婦生產方式與好動問題也有關連。生產時,若使用產鉗或大量藥劑,都可能會導致小孩好動、衝動、易分心等問題。
家庭環境─有關嬰兒的研究發現:即使仍在襁褓中的嬰兒,若有充分手足活動和玩弄各種玩具,將能在發展上得到很大助益,在小孩成長過程中,若有過度刺激或環境受到剝奪,都會孕育好動兒。

預防方法
心理因素-有些心理醫師和心理學家視家庭壓力太多為好動兒成因之一,若親長噁叨不已、給予太多壓力時,兒童會採憂鬱、不適當的好動行為來應付痛苦。
飲食不當─另一項可能引起好動兒的原因是由於食物所致,食物中若含水楊酸鹽過多,會導致兒童活動過多症。另有學者認為這類兒童是由於他們對其生活環境中,某些特殊物品(如花粉、塵埃、牛乳、食品添加色素等等)的敏感反應有關。


三、該怎麼辦?
父母親要能夠瞭解孩子有這些行為並非來自故意、品性差或不聽話,雖然過動兒病因說法不一,但總括起來還是與其先天與後天的身體因素有關,父母師長與孩子一同努力,共同去針對問 題,加以解決。
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
課業輔導方式
日常生活安排
感覺統合訓練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過動症主要的治療方式,特別是用在學齡兒童其本身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學齡前兒童因環境要求較少,除非症狀特別嚴重,大多不用藥物治療。伴有腦功能不良的好動兒,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好。但服用過量後,會有不良情況產生,如退縮角落,拒絕與人來往。目前有許多藥物可治療好動兒,唯各種藥物的使用,因人而異,需經嘗試始能發現何者較具效果,最好請接受醫師指導。

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它必需是有系統的、態度一致的,一般程序如下:
具體列出問題行為
首先,父母必需先靜下來,仔細觀察整理孩子的特性為何?是衝動?活動量過多?還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障礙?生活習慣不良?還是對刺激的太過敏感?這些不良行為使得孩子在環境適應上有那些障礙?在許多問題中,列出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選出對目前生活影響最大的、最容易辦到的行為來處理,避免過多問題同時處理。
擬定對象
希望藉由孩子重覆體檢行為的後果,選擇保存好習慣,停止不良行為。可採用的方法有:「關注」與「忽略」技巧交互使用;運用處罰及計時法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利用計分制度,作系統性的矯正。
態度一致
執行這些行為療法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態度、行為一致,否則孩子會鑽漏洞,難以堅持。當這些行為矯正有進步後,可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公共場合、學校。對於行為治療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

課業輔導方式
學校選擇
儘量選擇班級人數少的幼稚園或小學,學習、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為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活動,然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環境選擇
應加大座位距離,座位應與其他同學間的距離稍微加大,且不靠近門窗等容易分心的地區。學習環境及過程儘可能單純、安靜、簡單,所以在教室或家中書房裡,最好清除不必要的裝飾,佈置則以直線單色系列為主。座位安排,最好安排在前幾排聽、看等最明顯的地方,並鄰近教師及最安靜同學的旁邊,可使教師能隨時制止不當行為,及防止不該有的交談。並請老師十幾分鐘就讓他擦黑板,發簿子,以減少因無法靜坐而拉前座頭髮、踢鄰座腿等行為產生。若為好幫手,適時鼓勵誇獎,可加強自尊心。
家庭教育
對一個學校功課表現不良的過動兒來說,家庭是安排補充教育最好的地方,可以更具彈性、耐心的方法,達成教育的目的。如果發現孩子有學習上的障礙,先瞭解孩子能力不足的地方在哪裡?父母可自行設計加強他們學習欠佳部份,或在放學後請個個別指導的家教,給予良性補習,儘量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脫離學校進度過多,不要將學校表現不佳的問題帶回家成為家庭問題,施以處罰。除了徒增家庭壓力,對學習成果沒有太大幫助。

日常生活安排
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多差遣他以發洩他們好動的本性。言語儘量心平氣和、速度慢,一次只吩咐一件事情,以免分心、忘記。但對於交待的事情最好重覆提醒,但切記!不要過度嘮叨,一再數說過去的不良事蹟,只會造成孩子的反感,當孩子作好或完成一件事,記得要不吝嗇給予讚美。
環境安排
由於過動兒衝動,不考慮危險,故家庭佈置需避免易碎或危險物品。玩具也要考慮安全性,避免發生意外。與朋友活動替他找活動量不高的朋友,最好一次只跟兩、三人玩,以免加強了其過動衝動的行為。
活動安排
在遊戲中學習,多做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在家中則作安全性高的遊戲如堆積木、接球等。要避免安排需要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孩子本身活動量大,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

感覺統合訓練
有理論認為不少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此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生理的過度敏感或笨拙,導致感覺輸入(到腦幹低層次)的統整組合失常,無法進一步跟外界進行適應和同化的順應學習,而呈現偏差行為。針對上述失常的矯治,可採咸覺統合訓練,如俯臥滑行、玩沙或在草地上打滾,並在臉部和軀肢按摩,這些都是有助於他們腦神經的安定,可降低活動的敏感性。除外,設計適合兒童運動發展的遊樂教材,也能促進兒童各種感覺器官統合功能的完成,當有助於好動兒偏差行為的改善。


四、父母應抱持怎樣的態度?
接納孩子的疾病與特質
父母親要互相支持
加強與學校的溝通
適時鼓勵、增強信心

接納孩子的疾病與特質
父母應當明白孩子不是故意搗蛋或不肯學好,而是有生理的因素造成的能力不均衡。知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小孩是不同的,在接納孩子與瞭解病症的情況下,父母才能較心平氣和,以耐心及智慧的方法來教養孩子,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在幫助孩子改變行為的同時,父母也需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個性來配合過動兒,父母的接納與支持,是過動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

父母親要互相支持
家庭在治療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父母雙方態度一定要一致,並且互相體諒與支持,在處理問題時,先想一想,孩子的行為是來自焦慮不安或故意?再依原則處理。千萬不要因有這樣一個孩子而互相埋怨,而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諧,在父母親的互相協助,多增加與同年齡互助的機會,避免過長時間限制外,而阻礙了人際關係的發展。

加強與學校的溝通
父母應加強與學校老師的溝通,讓老師同時瞭解孩子問題所在,及時給予適當的處理。可避免因孩子的行為影響老師的情緒,增加父母老師間不必要的誤會與指責。


五、結 語
家有過動兒的父母,大多受盡折磨,也有千百個理由對孩子生氣,但是,過動兒也並非全然是魔鬼的化身,他們仍有可愛之處。在成長的路上,非常需要成人的諒解與扶持,需要靠父母的愛心、耐心與寬容來給予支持。如果您的小孩因為您的努力而有任何的進步,千萬不要忘了給孩子一些鼓勵,也別吝嗇給自己一些讚美及掌聲,並且請繼續努力,不要輕言放棄。 根據學者研究,若能將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及適當的教育安置等多種方法同時使用,是最有效的方法。最忌諱的是把他們支開,將他們停學、休學、留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無形中減少他們的學習機會。


資料來源:http://www.fhjh.tp.edu.tw/pri04/adhd/index.htm (過動兒 About ADHD)





閱讀心得:
過去,對『過動兒』一詞完全不瞭解,也從未接觸過這類的知識,而今,因緣際會下深入的瞭解以後,發現...原來不是我所想像..,以為只要是好動、坐不住的小孩都是所謂的『過動兒』。
原來過動兒的症狀不盡其一,而每個過動兒的症狀也不盡相同。導致過動兒的成因也包含很多種。其中,對過動兒的治療與協助是很重要的,同時也是最繁複、最辛苦的一段過程。我認為透過『家庭參與』和『學校參與』一起協助關懷、治療過動兒是很重要的一環,長期的紀錄與治療過動兒的行為、生理及心裡..等等,加上社會上一些相關的服務機構或團體協助,相信對過動兒是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這些以外,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親的心態與態度問題,若沒有調適好或者是還未作任何的準備之下,想要治好自己的寶貝是不可能的。而更應該以愛為出發點勇敢的堅持下去,因為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過人之處只是沒有真正用過心去觀察、去體會而已。
最後,我對於過動兒的父母親深感敬佩,從開始的心裡接受到協助治療的種種過程,相信比起一般的父母親還要下更多的耐心與苦心,這樣的愛才是無私、最偉大的愛...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過動兒網路網(1)-3296033陳佳琳

過動兒的症狀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就是注意力缺失/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俗稱過動兒,大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學齡兒童患有此症,且男生比女生多。

主要的三大特性:

(一)集中注意力的困難: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有點聲音或改變就分心,而且做事較不注重細節,容易粗心犯錯。

(二)活動量過大:孩子似乎總是坐不住,即使坐著也常常手腳動來動去,在該安靜的時候靜不下來,沒辦法靜靜地玩、看書或作功課。

(三)衝動:他們常常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滿足,否則容易生氣或出現搗亂的行為。

但也有可能會有的現象:

1. 課業學習的困難:由於他們無法長時間專心,上課易分心,加上一般學科通常對他們缺乏吸引力,且他們不喜歡寫回家作業,缺乏練習。另外,有一部分的過動兒會合併閱讀障礙,導致他們的認字或閱讀能力嚴重落後,因而不利於目前普遍以文字為主的學習。

2. 人際關係不好:他們常因為沒辦法和別人輪流玩遊戲,上課愛講話,或是行為舉止較為粗魯、莽撞,造成同學或朋友不喜歡和他們在一起,或是常常向主要照顧者告狀。

3. 情緒困擾:他們的情緒變化大,而且情緒表現強烈,有時會顯得過度興奮或負面的情緒不容易安撫。他們常在想法和行為方面表現得比實際年齡幼稚,因此容易受到別人的批評、責怪或拒絕,長期下來,他們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負面的自我形象

4. 語言或溝通問題:有些孩子說話無法有條有理、前後夾雜不清,或是講話速度太快、發音不清楚,都會造成別人聽不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導致溝通障礙而影響其人際關係。

5. 行為問題:一部份的過動兒可能表現出反抗權威不遵守一般常規,甚至出現說謊或偷竊等不良行為。

6. 動作協調障礙:有些孩子除了粗心、莽撞之外,也可能出現動作笨拙的情形,例如沒辦法單腳跳、字寫得不好看等等。

7. 喜歡操作、熱心幫忙、具創造力:他們雖然有前述的一些困難,但是他們仍有許多優點,例如在日常生活上熱心幫助別人、仗義勇為,而且對一些事物他們常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或新奇的點子。

以上來源: 精神科 黃淑琦醫師
http://www.csh.org.tw/%E4%B8%AD%E5%B1%B1%E9%86%AB%E5%88%8A/29-1/%E8%AA%8D%E8%AD%98%E3%80%8C%E9%81%8E%E5%8B%95%E5%85%92%E3%80%8D.htm









http://www.adhd.club.tw/examine.asp這網站可以測試小孩是否有ADHD

來源: http://www.adhd.club.tw/
-------------------------------------------------------------------------------------
心得:
第一次接觸"過動兒"這個詞,是在某天我去朋友家,看見一位小男生看在遠方看著我們,我便問朋友"他怎了",朋友立刻將我拉到一旁說:"他很危險,他是過動兒,會拿刀子追逐任何人",聽了我不敢相信,他才那麼小耶,況且"過動"這詞讓人感覺只是單純的精力旺盛,不是嗎!
看完了這些資料我發現這些症狀在小孩子身上很常見,小時候誰不頑皮,這些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由自我去控制,只要狀況是可以在控制得範圍內,我覺得不用太過在乎小孩是否太過動。而且他們也是有優點的,像是喜歡操作、熱心幫忙、具創造力,我覺得事情不單單只有一面,有壞就會有好的,往這方面去想,他們還是非常可愛的。

認識過動兒-鄧惠廷

集中注意力的困難: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 很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有點聲音或改變就分心,而且做事較不注重細節,容易粗心犯錯。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他們能夠持續在同一個活動時間較短,常常很快地一 個活動換過另一個活動。課本、作業或鉛筆盒等重要的東西,常常會忘記帶去學校或忘記帶回家。作功課時,常拖拖拉拉,邊寫邊玩,除非父母不斷的注意,否則功 課總是要寫很久才能完成。他們常發呆,對他們說話時,也常覺得他們似乎沒在聽或沒聽進去。他們通常無法有條有理地做事或安排計劃,而且除非他們本身很有興 趣,否則對於一些要動腦筋、必須努力思考或記憶的東西,他們通常是能不做就不做。

活動量過大:孩子似乎總是坐不住,即使坐著也常常手腳動來動去,在該安靜的時候靜不下來,沒辦法靜靜地玩、 看書或作功課。喜歡爬上爬下,似乎不知道危險。在學校上課時不能好好的坐在座位上,翻抽屜,摸東摸西,玩自己的手腳,甚至起來走動。他們常愛說話,可能因 此干擾到上課或其他人。

衝動:他們常常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滿足,否則容易生氣或出現搗亂的行為。和同學或朋友一起玩時,常常沒有耐心等待輪流;上課老師問問題時,很可能老師題目還沒講完,也不舉手就迸出答案。在別人說話時容易打岔或插嘴,或莫名其妙干擾他人正在進行的活動。

除了主要的這三大特性之外,他們也常會合併出現以下的情形:

(一) 課業學習的困難:由於他們無法長時間專心,上課易分心,加上一般學科通常對他們缺乏吸引力,上課的內容可能無法完全吸收,而且他們不喜歡寫回家作業,缺乏 練習,導致學校課業方面受到影響;有些能力較好的孩子,因為低年級的課業較為簡單容易,可能到高年級課業較為繁複時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另外,有一部分的 過動兒會合併閱讀障礙,導致他們的認字或閱讀能力嚴重落後,因而不利於目前普遍以文字為主的學習。


(二) 人際關係不好:他們常因為沒辦法和別人輪流玩遊戲,上課愛講話,或是行為舉止較為粗魯、莽撞,造成同學或朋友不喜歡和他們在一起,或是常常向主要照顧者告 狀。除了同儕之外,他們也容易因為常重覆犯同樣的錯誤,或是頂撞師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讓人覺得很難教導他們。

(三)情緒困擾:他們的情緒變化大,而且情緒表現強烈,有時會顯得過度興奮或負面的情緒不容易安撫。他們常在想法和行為方面表現得比實際年齡幼稚,因此容易受到別人的批評、責怪或拒絕,長期下來,他們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和負面的自我形象。

(四)語言或溝通問題:有些孩子說話無法有條有理、前後夾雜不清,或是講話速度太快、發音不清楚,都會造成別人聽不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導致溝通障礙而影響其人際關係。

(五)行為問題:一部份的過動兒可能表現出反抗權威或不遵守一般常規,甚至出現說謊或偷竊等不良行為。

(六)動作協調障礙:有些孩子除了粗心、莽撞之外,也可能出現動作笨拙的情形,例如沒辦法單腳跳、字寫得不好看等等。

(七)喜歡操作、熱心幫忙、具創造力:他們雖然有前述的一些困難,但是他們仍有許多優點,例如在日常生活上熱心幫助別人、仗義勇為,而且對一些事物他們常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或新奇的點子。


注意力缺損過動的治療

即使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孩子,每個人的表現也會受疾病嚴重程度及合併出現的障礙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孩子治療應該針對其個別需要。若孩子合併有發音不清楚或動作協調問題,應該接受語言治療或職能治療。而就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問題,最好合併藥物以及心理或行為治療。

(一)藥物治療:藥物是目前治療注意力問題、過動及衝動等核心症狀最快速、有效的方法。通常第一線的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約七到八成的孩子有效。若不能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使用抗憂鬱藥物,但一般而言效果較差。藥物主要是症狀治療而非治癒其過動症。

(二)心理治療:由於孩子容易因為注意力缺損或過動、衝動的行為造成課業不佳、不受師長同學喜愛、以及常常遭受挫折,而出現自信心低落甚至憂鬱的情形,可以透過心理治療或遊戲治療來協助孩子處理這些情緒困擾。

(三)行為治療:針對孩子的過動或衝動本身,行為治療的效果較為有限。但是因為這些孩子較易出現不好的行為,所以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為,甚至建立良好的習慣。通常行為治療需要家人的積極配合,而且要有耐心讓孩子慢慢改變,才能見到成效。

()家人及老師的了解與接納:除了針對孩子本身的治療之外,家人和老師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這些問題不是他的錯,則比較能夠幫助孩子接受適當的治療與教育,而且減少孩子及家人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擾。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題目發想(心得整理-曾詩怡)

這次的專題題目我個人選擇了''泰雅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作為最初的題目發想,因為時代的變遷使得大部分原住民傳統文化漸漸消失,在加上自己身為泰雅子女,對於這樣的改變感受特別的深刻,但卻苦無機會、時間以及動力去瞭解、傳承它。然而,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希望瞭解能從自己開始做起...

開始並不知道該從何做起,但經過老師的指導後,慢慢的好像有一個方向了,雖然不是很明確還需要經過和老師的討論才能有一個定案。而目前,我正準備蒐集有關泰雅文化的書籍以及實際傳統藝術作品,透過家裡長輩的協助,蒐集到有關之書籍探討文史、語言..等等,也蒐集到了傳統藝術品如:織布的布料、口簧琴,希望能先蒐集到一些資料後,在繼續下一個階段。在這的同時,也和堂姊有商量,希望在我有需要時能協助我認識社區營造這方面的資訊,因為她剛好就是在做這樣屬性的工作。而家裡的人,甚至是部落裡的長輩們也很鼓勵我,並會給予我更深層的認識與資源。希望,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能克服種種的瓶頸,並如願完成自己的夢想,以上是我的題目發想的心得。

我是過動兒 我當醫生 (閱讀心得~盧怡蓉)

文章:

2007.01.16  中國時報

我是過動兒 我當醫生

王一雄

從小就為師長父母增添不少的麻煩,因為我是「過動兒」。當時連我也覺得自己很會惹事生非,甚至想以後不要生小孩,以免孩子也是這樣,豈不是要「發瘋」了。當然那時候還沒有過動兒這個名詞,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治療方法了。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曾莫名其妙的用美工刀劃傷鄰座男生的手臂。

上課時總是意念飛馳,很難聽得進老師的話,還會和周遭的同學弄來弄去;經常是老師說東我做西;放學後,天天和同學一路打架回家,有時還會殃及路隊的女生,家長就會到家裏來告狀。回家後,書桌前總是坐不住,一見書本就想睡覺,比吃安眠藥的效果還快。但若是能讀亞森羅蘋、福爾摩斯這類閒書時,精神就來了;更別講能溜出大門去玩耍,那可是野得連父母也叫不回的,那時身體難有一天沒受傷。當然這樣的我,挨打受罰是免不了的。

縱然是如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愈長大是愈嚴重。幸好有個好母親,從小打躬作揖的為我向老師家長們陪不是、說好話。為了能完成學業,又本著孟母三遷的精神,小學換了四所,國中換了兩間,高中則是五處,最後我是在補習班以同等學歷畢業的。

母親很會哄我,從小就知道她是最愛我、我是天下少見的聰明、而且將來一定出人頭地。學校課本看不進去,她就買各類閒書讓我靜下來讀。青少年期,又允許我養鴿子、學吉他、上家教,以便無暇學壞,當然在當時來說,媽媽多數的努力是無效的。我想這想那,總是不想上學,但是厲害的老媽堅持要我把書讀完,決不妥協。

幸好我雖「過動」但還真不笨,大學僥倖考進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但是進入大學後,依舊為上課無法專心,只想睡覺,而下課讀書意念飛馳所困擾。上課這部分我奮戰了整個大學生涯而無解;讀書的部分我則是去強迫自己,一回到寢室就坐在書桌前讀書,不論任何情況都不起身,假日我則到學校附近的新店溪,釣上一整天的魚來練習定性。「魂會飛」的時間慢慢得少了,且嗜睡的情況也逐漸減輕,就這樣戰戰兢兢的把醫學院讀完。

直到這幾年,過動兒愈來愈被了解,才知道自己也是個過動兒;我家的老大和老二也有類似的情況,只是沒有我當年那般嚴重。我以功能醫學幫孩子調理,經過這一段日子,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和同學的相處日顯和諧、可以集中注意力、記憶理解力也增加。我著實好感激,幸賴當年母親的堅持,才有今天的我,也因此才得以讓我的孩子能脫離過動兒的宿命。

(本文作者為永嘉健康管理診所醫師)


閱讀心得(盧怡蓉):

不僅孩子的壓力大,其實媽媽的壓力更大!媽媽的內心充滿對孩子的擔心。

這類過動的人往往是天才與笨蛋一線之間,所以為人父母的一定要了解孩子,認識相關知識及如何治療,才是上策。

以文中作者為例,如果當初沒有母親的堅持與關愛,想必就不會造就兒子今日的成就。所以家長教育的方式對於孩子的未來如何,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應於,因材施教,拓展孩子更寬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