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賜的琉璃珠世界
江冠明2002/07/16 第329期
高貴之珠是結婚的聘禮,此外還有勇士之珠、幸運之珠、少年之珠、土地之珠等等,每顆珠命名、意義和用途都不同。加上琉璃珠編串方式的變化萬千,更增加琉璃珠的美麗。
屏東水門街上的一間琉璃珠店鋪,呈列有琉璃珠專櫃,同時還有一群工匠正在製造琉璃珠,這是巫瑪斯的琉璃珠專門店。水門三地門地區間存在許多類似的工作室,很少人知道這些工坊生產的琉璃珠,是日本百貨公司專櫃的精緻首飾商品。巫瑪斯(Rulandeng Omass 漢名雷賜)一九六一年從事雕刻,無意中接受台北收藏家的建議,開始琉璃珠製造。他先從家裡收藏的琉璃珠研究,敲碎琉璃珠分析裡面的材質,經過三年摸索才找到一些門路。他使用彩色玻璃,但是彩色玻璃過於鮮豔,不符合排灣族對古樸色澤的美感需求。七六年,重現發明瀕臨失傳的蜻蜓珠,八三年發明研製古陶壺reretan的製作方法。一直到九六年,他研發琉璃珠新材質︱晶土(kaipowan)和水玉(maronzalom),晶土琉璃珠的色澤比較古樸,水玉的半透明光澤,都是排灣人喜愛的美感。
一九九九年,雷賜依傳統珠繡技法推出「琉璃珠鑲嵌版畫」,二○○○年成立「北排灣文史工作室」整編拉瓦爾文化史。
◆排灣族的琉璃珠
發展成工藝經濟一九四六年出生的雷賜,成長時代正逢排灣族群與外界互動頻繁的時候。六六年,雷賜他畢業於花蓮玉山神學院,當時對美日的觀光產業剛興起,台灣工藝產業隨著正在蓬勃發展,一九七○年代大理石、木雕、陶瓷為台灣主要工藝產業,隨後塑膠、玻璃、合成塑膠等等材質相繼被開發成手工藝產品,甚至進入生產線量產。
那段時期,各族群原住民到都市工作、跑遠洋漁船、做建築工人、重勞動工人等等,在工廠工作過的人,自然而然會將各種物質原料帶回部落。從雷賜從事琉璃珠創新的生命歷程,反映排灣族文化產業與外界工藝技術的交流互動。
在推動工藝發展風潮中,原住民工藝與歌舞發展也成為當時山地政策的一部份。一九八六年,雷賜入選「台灣手工藝研究所工藝品評審」,至今,台灣手工藝研究所仍重視原住民之織品雕刻等研習,每年提撥經費培訓原住民藝術人才,三地門地區許多藝術工作者都曾到工藝研究所學習,三地門鄉公所也將琉璃珠人才培育列為鄉文化產業之一。
一九八三年間,排灣族琉璃珠進駐墾丁凱撒專櫃,輾轉日本百貨公司設立專櫃,排灣族琉璃珠的文化產業發展成工藝經濟來源。台灣省工藝研究所也積極投入推廣發展。
◆族群的文化認同
市場行銷的訴求過去,琉璃珠從排灣族專屬的資產與文化象徵,在時代變遷中轉化為當代排灣族的文化工藝產業,在轉化過程中,族群文化認同成為市場行銷的訴求,這是傳統與當代的對話,也是文化與經濟的對話。
創造現代琉璃珠,是當代排灣族創新的認同詮釋,排灣族詮釋的主體性在交流的交易中,跨越族群文化、物質技術、經濟體系的隔閡,排灣族人將外界的技術引進,改革研發融入族群圖紋詮釋,把傳統美感風格行銷到市場經濟體系,換取部落社會的經濟來源,這個轉換是創新的認同,也是傳統對當代的經濟對話。
雷賜對琉璃珠的商業化,提出深刻的見解。他說:「傳統上認為琉璃珠是神聖的,與神話是連接的,沒有想過是人造的,當我製造的琉璃珠出現時,造成排灣族的震撼。當我研發琉璃珠技術後,開始收集琉璃珠神話傳說。每個琉璃珠的傳統圖案,都有特定名稱與傳統神話故事,賦予琉璃珠圖騰的價值和意義,與排灣族的階級分工制度緊密關連在一起。像高貴之珠是結婚的聘禮,此外還有勇士之珠、幸運之珠、少年之珠、土地之珠等等,每顆珠命名、意義和用途都不同。加上琉璃珠編串方式的變化萬千,更增加琉璃珠的美麗。琉璃珠受到外國來客喜好,特別是日本人特別喜歡。像台灣人喜歡買一百兩百的珠串,但是日本人喜歡二、三千的高級珠串。」
◆從民族根源探索
才可能有所發揮三地門地區排灣族受到日本人的收購以及山地平地化政策的影響,數量大量減少,經過一九六○到九○年的工藝創新,逐漸恢復琉璃珠在排灣社會的地位。每個排灣族人參加婚禮盛會,都會盛裝配戴琉璃珠,服飾整體的美感從布料圖紋刺繡到琉璃珠,展現排灣族精緻細膩的禮儀文化。
雷賜工作室目前有三十位的工作人員生產琉璃珠,每個月必須生產七十萬元的產值才能維持營運,最高可達二百一十萬元。目前的困境是行銷經營上比較弱,他希望計畫性量產,讓琉璃珠從文化變成產業,在三地門建立展售館在外地拓展專櫃。
排灣族琉璃珠商品化後,文化與商品之間會不會有衝突?雷賜說:「如果研究不深,才會產生誤解和衝突。傳統賦予不同圖案琉璃珠,不同價值和意義,如同國徽不論是泥巴、水泥、水彩畫的,只要是那個圖案就是那個名稱,不會因材質不同而改變它的意義,琉璃珠圖案的意義也是如此。從傳統來看,是無法改變圖案的名稱和意義,創造的圖案是不跟傳統關連在一起,傳統串法也有它獨特的命名,必然與現在創新的編串手法不同。」
雷賜認為,傳統與現代並沒有衝突,「當人們問你如何保有傳統,你又怎麼把它變成商業呢?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如何從民族文化的根源去探索,瞭解深層的意義才有得發揮。」
◆圖騰裝飾有限制
琉璃珠本身不然至於原住民如何面對文化商品化的發展,雷賜說:「琉璃珠是不分階級,過去有些報導說琉璃珠屬於貴族的,那是錯誤的。然而傳統的圖騰和裝飾是有限制,但是琉璃珠本身不受限制。關於編串的手法,如果是根據傳統的手法,不能說是模仿,這是不變的,可以說是傳承。為了因應外面市場,我們開始發展現代化的串法,形式可能簡單也可能複雜,也可能純粹是創作,甚至發展商品化的作法。」
依照雷賜的解釋,三地門是拉瓦爾族,社會結構比較完整,階級制度分工很清楚,並沒有因為社會變遷而改變,因此對傳統圖案圖騰,非常有韌性,並沒有隨時代而改變,至今三地門地區對圖騰詮釋充滿各種活力,是社會制度依然存續。三地門日治時期就已經是風景區,它已經跟外界產生互動,三地門舞蹈雕刻刺繡能夠維繫至今,正因如此。「在民國六十年代,一度平地文化打擊傳統文化的發展,七十年代推動民族文化再興,時代變遷反而強化我們的產業力量。」雷賜表示。
◆必須要進入圖騰
才不受外界衝擊提及原住民現代藝術家如何面對文化與傳統的挑戰,雷賜認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必須真正進入圖騰,對傳統的有所瞭解,對文化背景很清楚,第二最好到正規的藝術學院去學習,強化藝術的概念。具備兩者才能從事創作。因為他懂得傳統圖案文化意義,在製作琉璃珠時,比較有韌性與合理性,不容易受外界衝擊改變。
「我的年紀大,懂傳統文化觀念,也熟習現代的思維,因此我瞭解文化與傳統的挑戰。我不得不承認現代化對排灣社會依然有影響,如宗教、政治,但是比起其他的部落,三地門是工藝發展比較強韌的地方。」他說。
那麼,雷賜對於當代原住民藝術創新有什麼看法呢?
「現代年輕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作品都是不倫不類,像布農族出現百步蛇,阿美族雕刻有排灣圖像,加上文化記者的報導認識不清,把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過度渲染,捧得高高的。像官方舉辦的木雕比賽,邀請一些對原住民文化認識不足的藝術家當評審,更加誤導原住民藝術的發展。年輕藝術家因為得獎變得更有名而自我膨脹,從熟悉文化的人來看他的作品,卻不知所以然,得獎鼓勵是可以,但是不能過度自命不凡。」雷賜回答。雷賜覺得,原住民藝術作品必須有相當深厚的文化背景,不能抄襲圖案表面,必須透過作品看到背後文化內在所呈現的東西,同時它必須跟現代互動所產生,也許這是琉璃珠跨越世代繼續流傳的因素。
資料來源: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29&bulletinid=1344
心得感想:
過去我以為排灣族著名的琉璃珠飾品,是只有貴族所享有的隨意裝飾藝術。原來...琉璃珠內含的意義重大,並非貴族所擁有、也無分社會階級。琉璃珠本身是不受限制的,限制的是傳統圖騰以及裝飾,也因此琉璃珠並非隨意裝飾的藝術,而是每串皆有意義象徵及傳統串法。
其中文章內容提及到,要成為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必須要深入瞭解文化背景,並且到正規的藝術學院學習,強化藝術的概念,這樣才能在從事創作時,比較有韌性與合理性,不容易受外界衝擊而影響。而對於現代文化藝術創作者的作品,雷賜感到不認同,例如:在阿美族雕刻中出現排灣族的圖像、在布農族中出現百步蛇...等等。雷賜覺得,原住民藝術作品必須有相當深厚的文化背景,不能抄襲圖案表面,必須透過作品看到背後文化內在所呈現的東西,同時它必須跟現代互動所產生,也許這是琉璃珠跨越世代繼續流傳的因素。
而我認為,現代結合不同原住民族群的特色這樣的作法固然很好、創新,但對於不熟悉文化內容、背景的人來說,也可能有誤導訊息的可能,因此如何創新、設計,又不失其中內含的真實意義,卻成了重大的學習...
目前我們的專題研究製作,也將從飾品設計方面著手,若單單只設計飾品又太單薄,外面競爭更是激烈。因此,把飾品分別賦予不同意義,使它變得更有生命力,不同的是,以泰雅族的文化背景為主題設計。希望,我們能順利成功!!